【中医药抗疫征文优秀作品】让中药香飘金银潭医院

2020-10-12 08:57:15
本公众号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中国中医”进行关注


微信图片_20201012085651.jpg
让中药香飘金银潭医院.m4a来自中国中医10:12
微信图片_20201012085655.png



让中药香飘金银潭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李浩


2020年3月31日18时,随着高铁慢慢停下,看到车窗外接站的西苑医院同事熟悉的面庞,我的心一下子放松了。昨日,恍若隔世,记忆已经被大脑割断。从1月25日作为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到达武汉,66天时间里,医疗队成员共接诊158名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140名,纯中药治愈88例。这60多天的经历,太刻骨铭心!


从无序到有序


到武汉第二天,我们在黄璐琦院士的带领下与金银潭医院的领导接洽,商讨接管病区事宜。金银潭医院是武汉市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之一,主要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我作为第一批国家中医医疗队的医疗组组长,既要组织好病房管理,又要参与患者救治工作。


在武汉的第一个夜班,令我终生难忘。当时我和另外两位女同事刚接手病区,刚刚熟悉流程和病房环境以及患者病情,一切处于无序状态。因为对新冠肺炎了解不多,每个人都紧绷着神经,彻夜未眠地守在医生工作站,不断翻看病历,逐个熟悉每位患者的病情。黎明前,一位77岁的重症患者病情突然恶化,老人短时间内出现呼吸加快、血压下降,意识不清。


当时,队员王冰医生迅速穿上防护服,第一个冲进病房,为患者实施胸外心脏按压。这个柔弱的姑娘,气喘吁吁地进行胸外按压,冷静地指挥用药。接着,我们两人交替操作。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本身就很憋气,长时间心脏按压非常消耗体力,因呼吸急促,我们的护目镜很快布满了水雾,全身都是冰冷的汗水。当时这个老人的妻子跟他住在同一间病房,我们一边抢救,还要一边安抚她。持续了40多分钟的抢救,并没有成功挽留老人的生命。第一个夜班,让我们感受到心痛,汗水交织着泪水。


病区都是这种危重患者,都在高流量吸氧,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情况。刚开始缺少防护工具、缺少中药、缺少抢救设备。还好,在黄璐琦院士的亲自协调下,以及西苑医院和广安门医院的帮助下,很快医疗、生活物资都变得充裕起来,我们不用为这些着急,可以专心救治患者了。


中药香飘金银潭医院


有一天,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来到我们病区,询问能否让更多患者吃上中药。原来,由于我们的患者吃中药后自我感觉很好,发烧很快退去,咳嗽很快好转,CT检查肺部的病灶恢复得也很快。别的病区医生和患者听说之后,也要求服用中药。征得黄璐琦院士的同意之后,我们的治疗方法扩散到其他病区。


在黄璐琦院士的组织下,我们每天对病区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归纳总结。随着对患者诊疗进程的实时深入梳理和多次研讨,我们认为新冠肺炎患者病情有其共性、规律性的中医病机特点,即湿毒是贯穿整个疾病始终的核心病机。


针对这一核心病机,黄璐琦院士亲自带领团队讨论拟定了基本处方,又亲自征求前线多个团队专家及名老中医意见,最终共识为一个协定处方,取名“化湿败毒方”。该方的主要特点是清热化湿、解毒透邪。后方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团队不分昼夜进行科研攻关,针对化湿败毒方开展临床前的药理、毒理学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此方有很好的抗病毒、抗炎作用,安全有效。


该方成为我们团队治疗的核心方,已经被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应急审批流程,批准成为北京市第一个治疗新冠肺炎的医院制剂,也是第一个拿到临床批件的治疗新冠肺炎的中成药。


感谢每一位队员


我要感谢我们的每一位队员。他们中有抗击“非典”的老党员,有参与汶川地震救援的战士,也有刚从扶贫岗位归来的医疗专家。


新冠肺炎患者大多出现乏力、胸闷、喘憋、咳嗽、失眠等症状,为此,护士们将穴位按摩、耳穴贴压等中医非药物疗法引进隔离病房,效果明显;对于呕吐严重的患者,医生会通过针灸帮助他们改善症状。中医特色疗法大大减少了药物的使用,赢得了患者的认可。有的患者在亲身体验后,连连夸赞中医的博大精深。


随着病区里患者出院率不断提高,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日益彰显。医疗队还专门建立了“查房App”,每天值班医生都会将查房时获得的患者信息实时上传,进行统计、分析。大家欣喜地发现,经过中医辨证治疗的患者,核酸转阴时间比医院其他病区患者要缩短了3~4天,住院日也明显减少了2~3天。


除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优势,我们的队员们还很注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当时,病区里很多新冠肺炎患者常常会有难以自控的恐惧、焦虑情绪。于是,在接管病区后,队员们每天不仅详察病情,诊脉、观舌象,还和患者充分交流、沟通病情,安抚、鼓励他们,提高患者信心。早期由于护理人员严重不足,医生们不仅要负责查房、治疗患者,还要扮演“护士”的角色,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护理服务。


有一次查房时,一位躺在病床上的患者突然说:“大夫,我憋得难受,想小便!”当时,杨志旭主任正在为一个60多岁的患者把脉。听到这位患者的话,他赶紧弯腰从床下拿起尿盆,上前帮助患者接尿。


在隔离病区,队员们每天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工作,汗水经常浸透衣服,长时间佩戴N95口罩则会引起呼吸不畅、头晕胸闷。然而,每当面对患者,队员们都会时刻保持着最好的状态。一名患者家属在给队员们的感谢信中这样写道:“为了能让患病的八旬父亲保持和家人的沟通,医护人员连帮他的手机充电这样的小事,都不厌其烦做过好几次。”


感谢黄璐琦院士


这次来武汉,我从黄璐琦院士身上学到很多。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低调的做事作风和对队员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们所有人备受感动。


黄璐琦院士是我们的领队,也是我们整个医疗队的主心骨,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术上,他都给予我们极大的支持。他用渊博的知识指导着我们的临床用药和科研设计。除了负责金银潭医院南一病区,他还策划指导方舱医院452名患者,以及将军街路卫生院、张家墩社区、马池墩社区210名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中医药救治,取得满意效果。


他带领我们撰写的新冠肺炎中医药临床评价标准和临床经验被纳入国家第六、第七版诊疗指南。他带领我们研发出我国首个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新药“化湿败毒颗粒”获得临床批件,成为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创新药物。在医疗队救治工作已见成效、科研取得阶段进展时,按照国家统一安排,他参与了两次新闻发布会,接受了一些媒体采访,每句话都用严谨的数据和充分的事实作为支撑,客观真实地介绍中医药全面介入、深度参与疫情防控的工作进展和工作成效,获得普遍认可。


在武汉战疫,我履行了一名医生的基本职责。衷心希望经过这次疫情,更多的人能了解中医、热爱中医,同时也热爱我们的中华文化。


相关链接


【中医药抗疫征文优秀作品①】苔花如米小 也如牡丹开


【中医药抗疫征文优秀作品②】终生难忘的战疫67天


【中医药抗疫征文优秀作品③】疫情下,中医护理有温度


【中医药抗疫征文优秀作品④】青春在“战火”中燃烧


【中医药抗疫征文优秀作品⑤】武汉再遇花木兰——记甘肃省中医院援鄂前线护理团队


    【中医药抗疫征文优秀作品⑥】战疫的中医力量


    【中医药抗疫征文优秀作品⑦】在抗疫战场火速入党是我一生的骄傲


    【中医药抗疫征文优秀作品⑧】当口罩变成第二层皮肤


    【中医药抗疫征文优秀作品⑨】归来后,我想给你一个拥抱


     【中医药抗疫征文优秀作品⑩】曙光——记武汉雷神山医院里的抗疫画面


    【中医药抗疫征文优秀作品⑪】中医悍将张伯礼:侠肝义胆 “医”无反顾


【中医药抗疫征文优秀作品⑫】誓言无悔——南通市中医院首批援鄂医疗队出征“满月”纪实


音频:李芮

编辑:董俊彤